这项毒害孩子的育儿法,希望你没入坑,

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如果孩子摔倒了哭泣,千万不要扶他,也不要理他,等他哭够了自己就会站起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独立自强。乍一听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而且这套理论的流传度也非常广,在朋友圈和不少网站都在刷屏。即使你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也一定听其他的宝妈说过:孩子哭了不要抱。但在真正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之前,你确定你了解这套理论的来源和应用结果吗?在这套理论下长大的孩子,真的都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独立健康吗?我来告诉你答案吧,这套理论的提出者用其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已自食其果,孩子长大后都出现了精神问题。我所说的这项“毒害”孩子的育儿法,是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的哭声免疫法,希望你没入坑。01哭声免疫法的那些事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碗柜理论”风靡整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观念,表示婴儿之所以会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能提供条件让他活下来,用俗话说就是“有奶就是娘”。斯金纳更提出强化理论,指出孩子哭后如果得到宝宝,哭的行为就会被强化,最后可能变成彻头彻尾的“爱哭鬼”。不过要说到碗柜理论中最典型的,还是华生的哭声免疫法。顾名思义,哭声免疫法指的是如果宝宝哭泣,父母要免疫,延迟一段时间再抱,最好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并且延迟的时间越长,孩子将来的独立性就越强。其实背后的核心就是漠视孩子对亲情的需求,并对他们进行冷酷的机械式训练。先别着急,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年,看看华生做的那些实验和导致的真实后果吧。这一年,8月龄的婴儿小艾伯特成为了华生的实验对象。当时华生在全国颇负盛名,因此小艾伯特的妈妈欣然接受邀请,只收取了少量报酬。实验过程是,华生把小狗、小白鼠等各种毛茸茸的动物放在宝宝身边,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使他们建立起亲密关系。之后,华生如同往常一样把小白鼠放到小宝宝的身边,但当他表现出开心和接触的意愿,华生就制造出可怕的声音,吓得小宝宝大哭起来。重复几次后,但凡小白鼠出现,小宝宝就恐惧躲避、大哭。换成其他动物又重复了几次,他开始恐惧任何毛茸茸的东西,完全没了之前那种好感和依恋。于是华生提出:人的行为是被训练出来的,你对孩子输入什么训练就会得到什么结果,哪怕出现意外情况,只要适当施加惩罚仍能回到正轨。他甚至大胆向人们宣称:只要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能保证,从中随机选出一个人,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任何人,无论医生、艺术家、律师还是商人,完全不受天赋、能力和种族的限制。事实上,华生自己教育孩子时践行这种方式,导致大儿子出现严重精神问题,曾多次自杀,并在30岁时自杀成功;女儿同样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多次自杀;小儿子更是直接离家出走,常年在外流浪。可以说,他在养育过程中种下的因,得出的苦果都已自己尝了。马伊俐曾经在她的大女儿身上运用过这项理论,随后也发出长文表示后悔。接下来我还要从反面验证这项理论——颠覆华生哭声免疫法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02关于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做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哈洛一直备受人们争议,但我们仅从实验本身出发,他的成就还是斐然的,挽救了无数人类儿童,让他们得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形成依恋。华生认为,越早将婴儿带离妈妈身边,越容易培养他的独立性,孩子哭没关系,任由他哭一夜也别理会。因此,当时的美国妈妈大多都实行产后立即断奶,让孩子独立睡眠,尽量避免产生亲密接触的方法,试图培养出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但哈洛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带离母亲,让它们独立生活在笼子里,结果却与预想相反。这些小猴子的表现非常奇怪,不仅目光呆滞,也不知该如何社交,反而对笼子里的一块毛巾产生了强烈依恋。随后,哈洛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经典的铁丝猴和绒布猴实验。他在用铁丝做的“猴妈妈”身上挂了一个奶瓶,而用绒布做的妈妈只能提供拥抱。结果是,所有幼猴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绒布妈妈,只有饿了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补充体力。受到惊吓时,它们都会下意识抱住绒布妈妈,当绒布妈妈被撤走后都缩成一团,并拒绝接触外界所有事物。于是哈洛提出:独立无法通过简单的孤立和冷酷训练得到,只有被妈妈用心呵护,并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实验到这里还未结束,这群被从小就被隔离长大的恒河猴,都出现了明显的精神问题。20只产下后代的母猴,其中7只对幼猴十分冷漠、不理不睬,8只存在暴力殴打、虐待的行为,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幼猴,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着给小猴喂奶。这一系列实验证明,从小没有得到母亲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nongzhong.com/gzjb/116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