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东西都爱往嘴放其中的原因父母要知

孙瑞雪说:“一个敏感期,将使儿童获得一种品质”。当宝宝顺利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

爱吃手、吃奶时咬妈妈、什么都往嘴里放、咬人……也就是口腔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敏感期之一,口是从一出生就可以被熟练的使用成为儿童连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儿童会不断的反复的使用口。

口腔敏感期的一些主要现象

现象一:爱吃手

0-2岁的宝宝要度过一个口腔敏感期,就是用嘴来体验一切事物,也包括吃手,所以我们不要干涉宝贝这方面的“爱好”,吃手就让她吃个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吃手的趋势愈演愈烈,发展到她走路奔跑的时候、我抱起她的时候都会吃手。而且她吃手前那一刻的情绪很好,没有困,饿或无聊,相反还非常开心,吃手时脸上没有表情,看起来好像是在走神。

现象二: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宝贝4个多月的时候,总是把能拿到手的所有东西都放到嘴里,又是咬,又是啃。把东西从他嘴里拿开,就开始哭闹,怎么哄都不行。给他一个玩具,他又很快的送到嘴里啃咬起来。

现象三:所有口味都尝个遍,尝过之后吐出来

给孩子买的零食、水果他总是每一样都要吃,而且只吃一口,有时候还没刚放到嘴里就吐出来了。你要是阻止他,让他先吃一种,他就开始哭闹。我发现他根本不是想吃,只是想放到嘴里。

现象四:爱咬人

孩子拿到什么都喜欢用嘴巴先尝尝,还特别喜欢咬人,奶瓶的新奶嘴总是换了没几天就被咬得很烂。

上述的几个案例是进入口腔敏感期的宝宝最常出现的行为。如果你的宝宝也出现了,那就说明宝宝正处在这个关键的时期。

从出生到2岁左右,宝宝迎来口腔的敏感期。大多数宝宝会集中在4-12个月这个阶段。有的宝宝会持续到3岁。

随着宝宝口腔的功能逐步建立起来,他们慢慢就会进入到用嘴巴认识世界的阶段。处在口腔敏感期的宝宝倾向于用嘴巴获取信息和满足感,通常这个时期是伴随着出牙而出现的。

咬人又是一个很恼人的敏感期行为,5~7个月的宝宝,通常是出牙痛而咬人,8~14个月的宝宝咬人,除了出牙的因素,通常会在高兴时咬人,如果父母制止,他们很可能停止。1岁半到3岁的宝宝咬人通常是不高兴,或者想要引起别人注意、控制别人。如果3岁以上还在咬人,那就是不正常的行为了。

怎么做呢?

1.允许宝宝用口去探索世界

宝宝的探索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才能够尽快结束口腔敏感期。

所以尽可能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条件下满足宝宝接触物体的需求。比如积木、牙胶、各种安全的玩具、安抚巾,宝宝想咬就咬,合格的玩具材质、大小、油漆都是经过严格测试的,才可放心。

2.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宝吃到危险、不卫生的东西时避免用抢夺、批评的方式制止,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宝宝捡起地上的石头想放到嘴里“品尝”,这时宝妈可以捡起另一块石头,向远处扔,或者踢到一边,把这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吸引宝宝来模仿。吃奶时咬人,可以让宝宝停止一会再重新吃。

3.充分满足宝宝口腔的需求

跟大人“吃完这个,再吃下一个”的逻辑不同,宝宝需要第一时间品尝到不同味道不同口感的食物。这样的诉求需要家长充分的满足。

忘掉大人所谓的逻辑,尽可能地提供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而质地不同的物品,让宝宝尽情地去咬,这样才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口腔的敏感期。比如很多妈妈不喜欢用的咬咬袋,我觉得特别好用,在出牙期、锻炼咀嚼的关键期,可常放一些切成小块的苹果、梨等稍有硬度的水果给宝宝啃,它的好处是宝宝噎不到,自己能把食物磨成泥。

你们也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欢迎写评论分享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nongzhong.com/gzjb/12962.html


当前时间: